向下開的櫻花 ‧王文華
滿級分的福與禍
2月19日,大學學測成績公佈。2月20日,陽明山花季開始。這兩件事,其實有密切關係。
今年學測共有14萬名考生, 109人得到滿分。放榜隔天,媒體自然大幅報導了這109人:讀書方法、未來志向,甚至拿他們漂亮的外表做文章。
每一次大考,都會看到這些報導。看到後當然為滿分同學高興,但同時也為他們擔心。
擔心什麼呢?
我很幸運,會考試,上過第一志願。我擔心,是因為我知道這些第一志願的學生,後來怎麼了。
當你考上狀元時,大家爭相報導。二十年後,當你憂鬱、破產、入獄,甚至自殺時,很少人會關心,更少人會把你跟當年那個狀元聯想在一起。
但我認識這些二十年後的狀元,其實你也認識。
滿級分,滿級壓力
古代的科舉,現代的學測,讓台灣孩子永遠活在競爭中。考上狀元,有些是天資聰穎,有些是對自己苦苦相逼。不管是哪種,滿分的孩子在得滿分之前,有極大的期望。得滿分之後,有更大的負擔。他們必須帶著這些心理包袱成長,繼續優秀下去。
但沒有人教過他們:考試的滿分,跟學習的滿分、工作的滿分、人生的滿分,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它們需要不同的條件、心態、和能力。
比如說:考試滿分,需要博聞強記、勤做考古題,但學習滿分,需要熱情好奇、探索新事物。考試滿分,只要顧好自己、或打敗別人,但工作滿分,需要團隊合作、互相幫襯。考試滿分,要快速精準、小心奕奕。而人生滿分,需要悠然自得、大膽前進。
或是說,考試有滿分,但人生沒有滿分。學測有排名,但幸福沒有排名。你有權有勢,幫你打掃的阿姨默默無聞,你們倆誰幸福?我常聽到富翁憂鬱,很少聽到阿姨失眠。
菁英的迷思
因為學校沒教滿級分不代表一切,而爸媽覺得會考試的兒女一定十項全能,於是期望永無止盡,孩子們永遠無法休養生息。我有四位建中的同學,畢業後二十年內都自殺了。他們當年都是明星學生,如今卻是社會版的一條新聞。為什麼?
更多訊息詳見http://www.readingtimes.com.tw/authors/tomwang/works/down.htm
我對王文華的文章有喜歡、也有不愛的,喜歡的是他可以一個端頭,分析推納成為人生道理,相當吸引人,不喜歡的是他文字有刻意堆砌的痕跡,例如他很愛押韻。不過,瑕不掩瑜,我還是會看也會推薦他的文章。
這一篇文章提到考試的滿分跟人生的滿分是不能劃上等號的,另外他提到「菁英」的驕傲,這我也很有咸受,尤其是在名校的老師跟學生,特別容易產生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