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2010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http://www.booklife.com.tw/asp/showbook_cart.asp?bookid=S0100102
第一章
l 如果你想了解人類的行為,那麼就必須先了解他們所處的大環境。Pp21電影:上帝也瘋狂 土著看到女主角穿衣服的想法、土著抓羊http://www.youtube.com/watch?v=HN3EecB9fGM&feature=related
l 如果想了解媒體與其對社會的影響,就必須考慮到媒體與社會之微觀(個人生活)與鉅觀(政治、經濟、科技發展等)關係。Pp15睡眠因上綱而延遲、社交活動因網路而變宅(模擬約會)
l 社會結構限制觸媒,但人類觸媒既可維持也改變社會結構。Pp24如「拒絕聯考的小子」吳祥輝,如同性戀運動
「觸媒」:催化劑(Catalyst)催化劑又稱為觸媒,一個化學反應,隨著反應路徑的不同可能有不同的活化能。在同樣的溫度下,能量高的分子數目較少,因此進行活化能高的反應的頻率較低,也就是反應速率較慢。催化劑藉著改變反應路徑而降低反應的活化能,所以能加速反應的進行。
本書所說的觸媒,主要是相對於「社會結構」而言,社會結構代表對人類行為的限制,觸媒強調獨立的行為。例如「傳統家庭」是社會結構,而人類就是維持或改變結構的觸媒,從媒體來看,機構間的關係(如政府與經濟如何影響媒體機構?)、機構內的關係(媒體從業人員如何影響媒介產物?)、機構與公眾間的關係(大眾媒體如何影響閱聽人?)
問題:
1. 麥克魯漢認為媒體就是訊息,從口說到汽車都是,它影響人類社會的表達,構成社會的本質。我們用一個「耳語傳話」遊戲來說明傳播。那麼在這個過程,你認為有社會結構和觸媒關係嗎?若有,請說明。
2. 第二章選讀部份,請告訴我你最有印象或收穫的內容?並可提出你的問題。
3. 看完〈自己訂做通訊社〉一文,說說你自己如何接收訊息?
4. 本週你觀察到什麼新聞媒體與社會關係或事件?
書籍介紹:
《另眼看歷史》/呂理正
清大化學系及研究所試圖從研究思想和社會價值觀演變的角度來剖析歷史的過程和脈動,以中、日、韓、台及周邊世界交織互動的方式進行,故比一般東亞史更具特色。最近我開始注意到除全球化、在地化之外,還有一個愈來愈重要的現象──「區域化」。本書把中、日、韓、台寫在一起,並與周邊世界相連結,可說有先見之明。
《中國二百年》/李守中
重慶大學採礦系,本書記述了自一七九三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至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這二百年間在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作者對這些事件的理解。
《巴西,如斯壯麗》/卡多索
一位著名社會學家當選總統,改造巴西,可看到媒體與政治間的關係:我懷疑他們只是氣我沒有帶他們去!
《這樣學習,一生受用》/鎌田浩毅
在廣播現場學到「時間框」、聽演講前要預習
《45%的天堂》/劉在武
他做過工商時報記者、主筆,中國時報撰述委員,高科技產業的專業經理人、上市公司的發言人,人生正向巔峰攀爬,但是卻選擇卸下工作,放空一切,深入零下20度、5000公尺以上的西藏阿里無人區旅行。在空氣濃度只有平地45%的環境,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險境。
今天處理事項:
l 第一場演講籌備
l 第二場演講人選及企劃小組人員名單
l 問卷進資料夾
l 11:00生命故事企畫
l 讀書報告分組
l 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