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媒體不再報導真相 
200955 星期二 by 我還會留在地球 
‧朱淑娟2009.5.4

 

正當全民陷入失業的焦慮時,五一勞動節前夕,翻開C報,斗大的標題寫著「王如玄:搶救失業大功臣」。雖然對媒體與政府合作「編業」早有心裡準備,但看到這麼露骨的標題,還是嚇了一跳。聽說寫這則編業的記者被同業取笑了一番。

我笑不出來,我很想哭。

當有權者變成真相的詮釋者
其他報的記者又有什麼資格笑報記者?再打開報,標題寫的是「短就、充電、王如玄:盡力救急」。媒體圈的人都心知肚明,這些都是「置入性行銷」,講白一點,就是某個政府單位「買」了這則新聞,而「賣」了這則新聞的媒體,叫記者寫了這則報導。當新聞存在買賣關係,要是你會怎麼寫?

然而讀者每天花10元買這份報紙,是真心相信這個媒體能給他們真相。如果他們知道,這個買賣關係花的還是他們的納稅錢,你覺得他們會怎麼想?新聞的買賣關係,已不單純只是買賣而已。

從歌功頌德、到政策辯護
置入性行銷並非始於今日,那個政黨上台都做過。只不過,過去的媒體對置入式行銷還能掌握基本的份際,多半只接受「歌功頌德」式的合作案,什麼花藝大賽啦、鮪魚很好吃啦、來個座談會啦之類的,基本上還比較無傷大雅(當然我不是說這樣就可以)。

然而如今的置入式行銷卻進展到「政策辯護」,農民的苦、勞工的痛,通通可以用錢擺平。於是我們來看看民眾讀到什麼:農村再生許農民美麗的未來;失業根本沒什麼好怕的,因為我們有搶救失業的大功臣;核能是最好的能源,減碳、便宜、又安全啊...

而且,置入式新聞登出的時機掌握得還真好,不是公聽會當天、就是勞工頭綁白布條上街頭時。新聞講究的是時效,如果當天這則事件的版面都給買走了,媒體又有什麼空間可以平衡報導?

當記者變成業務員
置入式行銷手法不但從「歌功頌德」演變成「政策辯護」,記者的角色也有明顯的變化。所謂「編業」(或業配,意思就是編支援業務),過去都是由業務部先把業務談好,記者再依指示寫新聞,基本上本身並不涉及業務。

但如今,許多媒體老闆直接把業務目標加在記者身上,記者的考績表不再像過去一樣,獨家有多少、專題寫的好不好,而是「幫報社帶進多少業績、協助多少編業...」。

想想看,有了業績壓力的記者,還能把牙磨利,咬那個胡作非為、不負責任的政府或事業?(事業雖然較少置入,但動不動抽廣告,說到底還是錢)於是記者每天除了跑新聞,還得鞠躬哈腰問採訪單位「有沒編業可做?」如果你打算跟這個單位要編業,下筆不慈眉善目都很難。

或許你會問,「這樣還幹啊?」是啊,批評別人很容易,但如果你是主流媒體的記者,就能明白拒絕有多難。我相信只要是記者,都想望一個純淨的編環境,好好採訪、好好給人民真相。然而當事與願違,又往往無法大聲說不

那不單單只是必須領這份薪水,等著給兒子學費這麼簡單而已,因為你總想,或許妥協一點點,可以換取更大的空間,只要你還站在舞台上,還是有機會可以好好採訪、給人民真相....

為何媒體淪落至此
說別人「淪落」或許不公平,當我還是所謂主流媒體的大報記者,聽到人家這麼講,心情真的很複雜,很想反駁「是的,我們不是這樣的,報社也要生存啊...」,但這話又無法說得理直氣壯

媒體當然可以做生意,她本來也是一個生意。只是,媒體畢竟不同於一般生意,她有社會責任、有報導真相、揭發不法的天職,媒體不是常自許「第四權」?也因為媒體能給讀者真相、新知、樹立權威報導,所以有人願意付錢買報;當媒體閱讀人口多了,就能吸引企業登廣告。這才是媒體「正常的」生意模式。

沒人買報、登廣告了,媒體要生存,於是把編業當救命仙丹。生存,為賣新聞找到正當性。然而這只會惡性循環,當媒體不再報導真相,就愈來愈不能吸引別人買報、登廣告,就要愈依賴賣新聞為生。當監督者、被監督者角色互換,賣新聞這種「皮肉生涯」又能做多久?不知報老闆有沒想過,究竟那一種作法比較划算?

只有自己,能給自己純淨的新聞空間
曾經待過主流媒體,我當然知道如今媒體生存多不易、記者的處境有多難。但我總覺得,編業不是不能做,但編、業之間應該有最起碼的份際,畢竟失去靈魂的媒體終究會被遺棄、而終至毀滅。

如果媒體能多一點堅持,向當權者計較;記者也能多點勇氣向報老闆說不個人肯站出來、就能鼓勵十個人站出來、然後百個、千個。

當後有來者,浩浩蕩蕩,或許事情真的會有所不同。因為我想,能還媒體純淨新聞空間的,只有媒體自己。

 

摘自http://shuchuan7.blogspot.com/

----------------------------------------關閉此視窗 跳至意見欄 --------------------------------關魚 提到... 
淑娟:

最後一段你寫著「我想,能還媒體純淨新聞空間的,只有媒體自己」,我舉雙手贊成。

同樣是主流媒體報社記者出身,看你這篇衍生的感慨應該比一般人更多,幸運的是,我負責一個以前沒有業配(即你說的編業)污染的路線,也在後來幾乎所有路線都被要求業配的前夕,就離開主流報社了。

某種程度,我是抱著「能還記者職業尊嚴的,只有記者自己」的態度,而創立「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的: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

觀察這部落格好些天了,從你離職後仍繼續努力寫著環境報導,就覺得「台灣真是有不少離開記者職位,卻仍是一輩子報導者的人」啊,每次發現這樣的同類,就會增加我再怎麼沒錢也要好好經營台灣好生活報的動力。

謹先將這篇用網摘的方式收入敝報的媒體觀察單元: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storylink/20090505/730

希望有機會當面跟你談談,讓你的環境專題報導可以在敝報刊登的方式(未來有給稿費的可能),乃至針對特定題目來合寫專題。如果可以,還請透過本報聯絡表單與我聯繫,謝謝。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contact 
-----------------------------------------------------------------------------------

看完這篇文章與回應,你有什麼想法,請寫下來,再跟大家分享討論: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媒體與社會 的頭像
    媒體與社會

    媒體、社會、寫作

    媒體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