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與新聞>                                         9942026顏均卉

 

新媒體

新媒體泛指利用電腦(計算及資訊處理)及網路(傳播及交換)等新科技,對傳統媒體之形式、內容及類型所產生的質變。

 

新媒體一詞可以從產業區分、人機介面、藝術運動、及其多媒體形式來詮釋,不同的詮釋是由於不同領域的觀點(產業、科技、藝術、及傳媒)的出發點之不同。

產業區分

所謂的「舊媒體」所包涵的產業範圍,指的是印刷的報紙及雜誌,電子的廣播與電視。相較之下,新媒體所指的產業範圍不如舊媒體明確,不如舊媒體有已建制的產業公會及知名品牌。新媒體的產業類型可以包括電玩產業、動畫產業、搜尋引擎、網路拍賣等等,然而多數新媒體公司會選擇以較明確的產業類型名稱自稱,同時多數政府尚未以新媒體一詞做為管制、施政及投資的目標。由於多數舊媒體產業的市場力量仍為主流,多數政府管制機構仍以管制舊媒體產業方式規範新媒體,致使新媒體產業常收編在舊媒體產業之中,或甚至成為舊媒體企業的「新媒體部門」。

 

截至2006年,加拿大使用新媒體一詞做為政府投資、產業分類等的依據;美國則是Web 2.0一詞當道;臺灣則是以數位內容、數位學習、數位典藏做為國家投資的詞彙,雖然這些字眼所指的對象同樣是新媒體。

 

從本質上講,新媒體是數字技術在信息傳播媒體中的應用所產生的新的傳播模式或形態。

新媒體的種類

新媒體的種類很多,但目前以網絡新媒體、移動新媒體、數字新媒體等為主。融合的寬帶信息網絡,是各種新媒體形態依託的共性基礎。終端移動性,是新媒體發展的重要趨勢。數字技術是各類新媒體產生和發展的源動力。

 

在具體分類上,新媒體可細分為門戶網站,搜索引擎,虛擬社區,RSS,電子郵件/即時通訊/對話鏈,博客/播客,維客,網絡文學,網絡動畫,網絡遊戲,電子書,網絡雜誌/電子雜誌,網絡廣播,網絡電視,手機短信/彩信,手機報紙/出版,手機電視/廣播,數字電視,IPTV,移動電視,樓宇電視等。

 

網絡新媒體

網絡新媒體亦被稱做第四媒體。部落格,門戶網站,搜索引擎,虛擬社區,RSS,電子郵件/即時通訊/對話鏈,博客/播客/微博,維客,網絡文學,網絡動畫,網絡遊戲,網絡雜誌,網絡廣播,網絡電視、掘客、印客、換客、威客/沃客等

 

手機新媒體

手機短信/彩信,手機報紙/出版,手機電視/廣播等

 

新型電視媒體

數字電視,IPTV,移動電視,樓宇電視等

 

其他新媒體

隧道媒體、路邊新媒體、信息查詢媒體及其他如越世代新媒體

 

其他新媒介分類

保羅萊文森的媒介「三分法」: 舊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 舊媒介就是互聯網以前的媒介,包括報紙廣播電視電影雜誌,其特徵是自上而下的控制; 新媒介是指互聯網的第一代媒介,發端於20世紀90年代,譬如電子郵件、報刊的網絡版; 新新媒介是指互聯網上的第二代媒介,發端於20世紀末,興盛於21世紀,譬如博客、優視網、推特、聚友網、維基網等,其主要特徵是沒有自上而下的控制,信息的消費者也是其生產生,用戶產生內容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的稱為「第五媒體」

 

以上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6%96%B0%E5%AA%92%E9%AB%94

 

獨立媒體,關我什麼事?

目擊者電子報
文/黃哲斌(獨立媒體工作者、獨立媒體學院發起人) 

獨立記者朱淑娟與幾位資深媒體人、新聞學者、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共同號召成立「獨立媒體學院」,試圖在喧囂紊亂的台灣媒體市場裡,發出些許不一樣的聲音。


在擁有六個全時新聞頻道、四家主要報紙、數十本重要雜誌、上百個廣播頻道的島嶼天空下,為什麼,「獨立媒體」會是一個重要、不應缺席的存在?為什麼,擁有獨立精神的記者,會是補強主流媒體不足的可能答案?

我們先從一篇《連線》(Wired)雜誌的文章談起。四月底,《連線》網站刊出長文「演算法會寫出比人類更好的新聞嗎?」,描述一家名為「敘事科學」(Narrative Science)的公司,如何運用電腦演算法,每三十秒鐘產出一篇新聞報導,包括《富比士》等知名媒體,都已訂購採用這些電腦寫作的新聞。

以棒球比賽為例,他們運用大量數據,輔以各種參數及加權計算,就能套進各種文章結構及辭彙模式,成為一篇平鋪直述的賽事報導:

 ——該公司招募一個名為「原創作者」的團隊,由資深記者組成,負責創建一系列報導題材的範本。該團隊同Narrative技術工程師密切合作,讓電腦能夠從不同「角度」識別相應的資料。比賽結果是哪一球隊勝出?是險勝還是輕鬆取勝?比賽過程中,哪些球員表現突出?該演算法能依據比賽過程的數據,與其他資料庫進行比對,解讀哪一個關鍵打席,才是比賽勝負的關鍵?

讀到這裡,傳統新聞工作者,是否感到脊背一陣涼意?

最糟的還沒完,這種新聞自動生產機制,還能作到傳統記者作不到的事:一、在比賽過程中,不斷產出內容,不必等到賽事結束;二、在球賽進行期間,預測比賽結果的機率;三、能同時從勝方與負方的觀點角度,各自產出一篇報導。

最糟的來了,該公司預估,未來有九成新聞,將由演算法自動產出。越是仰賴大量數據的新聞,越適合以演算法自動產出,因此,該公司目前的生產核心,是運動新聞及財經金融新聞。股匯資訊、產業快報、產品新訊、股東會消息、運動賽事新聞、賽前預測,甚至司法判決、犯罪新聞,這些高度依賴冰冷數字或規則(如法律條文)的新聞,都可能被這類「內容自動產生器」瓜代。

先不論「九成新聞將由演算法產出」的預言是否準確,這家公司合理地告訴我們一件事:「記者工作並非不可取代」,尤其是單純的訊息性新聞,或是現在常見的「通稿」,未來電腦將替代人腦,就像深藍戰勝棋王。

這也提醒我們一件事:記者這一行,未來的核心價值在哪裡?如何不被機器人與演算法取代?

我的淺見是,「需要在事件現場目擊、快速反應、多工作業、同時提供文字及影音報導的新聞」,仍是記者這一行存在價值的核心。此外,「針對跨地域、跨領域、攸關社會民生的重大議題,進行追蹤採訪、大規模訪談、統整資訊、深入分析」,也是機器人寫手無法闖入的禁區。

前者,我稱之為「訊息工具人」;後者,我名之為「議題蔬果機」。

悲慘的是,因為全球性的媒體蕭條,後者這類深度調查報導,因為成本高昂,越來越像浮冰中的北極熊,或像是沒機會長大的魩仔魚。就連《紐約時報》總編輯吉兒.艾布蘭森都感嘆

「儘管我們生活在資訊氾濫的時代,但是高品質新聞卻愈來愈少。尤其,很多媒體因為經營困難,不得不縮減國際報導和調查報導……

即使在美國,都出現一些網路新聞媒體,開始補強主流媒體的空缺。例如赫赫有名的《赫芬頓郵報》,或台灣較乏人知的《ProPublica》。前者流量已超過紐約時報網站,被美國線上以3.15億美元高價收購;後者是第一個獲得普立茲新聞獎的網路原生媒體,且不只一次獲獎,他們靠著銀行家及讀者捐款,召集數十位新聞工作者,進行各種議題的追蹤採訪,報導內容除了刊布於網路上,也與紐約時報、今日美國、CNN合作深度報導,也因而共同獲獎。

像《ProPublica》之類的獨立新聞網站,將是「機器人新聞」主宰的未來世界裡,一種古典新聞學派的最後防線,他們仍舊關心公共利益,仍舊信仰調查報導,仍舊篤定認為,所有對人類重要、對人類有益的新聞報導,都將付出心力、付出遠遠超過三十秒的時間、付出遠遠不只冰冷數據的苦索追尋,才能揭開其中一角。

在我心目中,《ProPublica》的原型,或許會是未來台灣媒體的重要解方。台灣仍不乏相對嚴肅認真、願意投注採訪資源、期許肩負公眾使命的主流媒體,但因商業媒體的市場特性、組織文化、報導框架、路線制約,報導題材與角度難免受限。若能與獨立媒體或獨立記者合作,開拓並深化報導題材,共同關注原本較少關注,或無法長期追蹤的議題角落,將是台灣主流與非主流媒體的雙贏。

一旦模式成型,主流媒體與獨立媒體相互競合,平日各司其職,各自關注興趣領域內的議題;有時攜手合作,採訪報導共同矚目的重大事件。若此,台灣的媒體環境或許會產生正向動能,深陷於市場新聞學動彈不得的主流媒體,或許能出現新的突破窗口。

這是我對未來台灣媒體的樂觀期待,也是我對「獨立媒體學院」的長遠期許。
本文由作者授權轉載)

以上資料來源:

http://mediawatchtaiwan.blogspot.tw/2012/05/blog-post_8296.html

 

<媒體與社會運動>

公民媒體與網路社會運動:部落格的夢想與現實

酥餅的部落格:這是2007/2/1應「聯合報」之邀所寫有關網路社會運動的文章,在民進黨立委敗選後「網路」與「年輕族群」突然成為台灣派內部的顯學,相較之下,一年前「聯合報」就對我對網路的看法有興趣,其中頗有幾分值得玩味之處。


或許你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默默無名的部落客偶而上網,發現一個跨國大企業所做不公不義的事,決定寫好抗議信並把這件事披露在部落格上,沒想到不用多久的時間,參與抗議的部落格四處湧現,到處串連,抗議聲響徹雲霄,到最後,渺小的部落客們英勇的扳倒邪惡又巨大的跨國企業,小蝦米在電腦螢幕前輕輕鬆鬆的敲敲鍵盤,透過網路與部落格,戰勝了大鯨魚。

這是一個美好的故事,也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可惜卻不完全是個真實的故事,我把它稱為夢想,一個有關部落格的夢想。

現實是,全世界每天出現成千上萬新成立的部落格,也有許許多多的議題在網路上串連,但是真的因此改變了世界的部落格與議題仍舊鳳毛麟角,屈指可數,不可否認的,部落格平台的出現,降低了成立個人網站的技術門檻,許多人因此由資訊的消費者成為提供者,但是當越來越多人都會使用部落格發表言論時,每個人言論的份量也隨之減小,很快的你我的部落格就這麼淹沒在許多其他的部落格之中。

夢想不能脫離現實,現實世界裡也不能沒有夢想,重要的是認清夢想與現實間的差距,並找出由現實走向夢想的可能路徑與方向。

部落格能不能實現「公民媒體」的夢想?首先要先討論什麼叫做「公民媒體」,以及什麼是公民媒體的夢想。公民媒體顧名思義就是由公民或是一般大眾所參與,發揮類似媒體報導功用的組合體。而公民媒體報導的內容則被稱之為公民新聞(Civil Journalism)或是參與式新聞(Participatory Journalism)根據美國學者波曼(Shayne Bowman)和威利斯(Chris Willis)的研究,公民新聞與傳統新聞最大的不同有兩點,第一,傳統新聞採取的是先篩選再報導,報社的主管每天早上先開會選定報導題材(News Idea)再派記者出去完成報導,但是公民新聞運作的方法則是先報導再篩選,每天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部落格主撰寫新文章,之後透過互相推薦、聯播、書籤分享等機制將特定的文章篩選出來。

第二個不同點則是傳統新聞是由一群經過新聞專業訓練的專業人員,以由上而下的方式製作產生,而公民新聞則大多是由一群沒有經過新聞專業訓練的一般人以由下而上的方式透過串連形成議論。這兩個主要的不同點讓公民新聞有許多令人期待的夢想,與叫人擔憂的現實。

首先,公民新聞產生的方法無疑是民主的具體表現,沒有人扮演老大哥與守門員的角色,人人都有權參與,人人也都平等競爭,另外,由於公民新聞參與者眾,報導的內容與觀點勢必多元,這兩點都讓人們對於公民新聞與媒體有能力型塑一個更民主、更多元的公民社會有很深的期待與夢想。

但是另一方面,也由於公民新聞參與者眾,內容難免參差不齊,比較悲觀的人甚至認為,網路上流傳的謠言遠比事實多,再加上一般人並不像專業記者有充分的時間、能力、與資源進行查證,在網路或是部落格圈風行一時的串連,人云亦云的參與者也不少,最後,不可否認地,傳統媒體在公民新聞篩選的過程中,不管是對議題設定、曝光率或是價值判斷仍然有非常巨大的影響力,這些都是對公民新聞抱有夢想時不可抹滅的現實。

在認清公民媒體與新聞的本質、夢想、與現實後,我們可以來討論部落格如何在現實的環境中,透過網路社會運動,實踐公民媒體的夢想。首先部落格作為一個網際網路的應用(Application),它擁有所有網際網路的優點,包括低成本、即時性、與連結性,在大學時期我曾經參與反核運動,在那個時代,發展經濟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想法,為了推廣反核理念,我們募款製作反核戰報,製作費錢費時不說,一次只能印製幾百份,要把這幾百份戰報發送出去也是個大工程,但是在部落格時代,戰報製作的時間與經濟成本大幅降低,也很容易透過網路發送戰報與連結志同道合的伙伴,發送的份數也不受限制,但是即便是如此,部落格終究不是實現夢想的仙女棒,一個成功的社會運動,不論是在實體社會或是在網路上,都有類似的要件。

首先,一個成功的社會運動必須有正當性以發生在我自己部落格上的抗議Google將台灣稱為中國的一省(http://blog.roodo.com/subing/archives/519476.html)的正名運動為例,運動的正當性就在於「事實」,台灣的確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台灣有自己的政府、土地與人民,選舉自己的總統、有自己的貨幣,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第二,運動的訴求要能引起共鳴有人說英雄造時勢,我倒是比較相信時勢造英雄,Google正名運動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許多網路使用者無法忍受每天使用的Google出現矮化台灣的不實資訊,因此,不需要大量的說服就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

第三,要有清楚的目標Google正名運動的目標很具體的要求Google稱台灣為台灣,移除中國一省的字樣。這樣的訴求,在活動開始後的第三天就得到Google的正面回應。但是不到一天的時間,某一方面的壓力馬上迫使Google又改稱台灣為中國的一省,所幸在持續抗議與各方幫忙後,最後Google決定取消一切地圖旁的文字敘述,迴避稱台灣為台灣或是中國一省的問題,雖然結果與當初設定的目標不盡相同,但是最起碼Google的網站上不再有矮化台灣的不實資訊,這樣的結果大多數的參與者也表示不滿意但是可以接受。

第四,要有簡單、具體、可行的行動與步驟雖然我的部落格因為Google正名而受到許多注目,但是我要趁這個機會澄清,這個運動並不是我發起的,我真正的貢獻,應該就是將整個活動化為簡單、具體、可行的行動與步驟。

當初是網友暴貓先通報我Google稱台灣為中國的一省這件事,之後我發現在妙子的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lifeshot)已經發起抗議活動,於是我改寫妙子部落格的抗議信,將整個抗議方式整理成簡單的三個步驟,降低參與抗議活動的技術門檻,讓更多人參與。

第五,要結合一切力量,在網路虛幻世界中的串連要是不能落實到現實世界,再偉大的夢想仍舊只是夢想,Google正名活動雖然始於部落格串連,但是在主要網站如南方快報(http://www.news100.com.tw)的加入後引起電視媒體的注意加以報導,最後立法委員質詢,外交部官員出面交涉,就連在舊金山地區的台僑都自動自發到Google的公司外示威抗議,就是這一連串在實體世界的實際行動,才真正改變一個跨國大企業的不當行為,絕對不是在電腦螢幕前敲敲鍵盤這麼簡單而已。

最後、要認清運動的成功絕非一人一己之力,所以平常就要發展經營,培養動員能量,部落格的即時性讓部落客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報導與發佈消息,但是網友與串連網路的建立,仍舊是一步一腳印,長期耕耘的結果。部落格想成為一個社會運動的平台,首先要有能力成為一個動員的平台,集合志同道合的伙伴,平常就要有互動與對話,這樣當議題發酵的時候,才能真正發揮力量。

Google正名成功後,我的部落格運用類似的原則與方法,陸續完成抗議WHO將台灣列為禽流感疫區全球外來種資料庫正名228全球接力秀台灣中研院網站正名、與NOKIA網站正名等活動。

雖然部落格不是實現夢想的仙女棒,但是只要有一顆熱切的心,一個值得實現的理想,一部具體的計畫與腳踏實地的經營,部落格無疑將成為在現實的土地中栽種夢想的耕耘機,也是實踐公民媒體夢想,建立一個更民主、更多元的公民社會最有力的工具。

以上文章來源:http://blog.roodo.com/subing/archives/5451629.html

 

 

心得現在有越來越多新媒體的出現,連帶許多獨立媒體、公民記者也一一出現。我覺得有好有壞,好是有更多媒體讓我們加收資訊,做得好的媒體把大媒體媒報導出來的事情都報導出來,讓大眾能知道更多消息。壞處是若人人都可以做媒體,那其消息的正確信、可信度,就不一定這麼高,需要靠我們自己閱聽人去分辨是非。無論如何,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報導給大眾最真的真相和深入的分析。就像上面第一篇文章,我覺得電腦演算法固然厲害,但就像作者所說的,記者仍有其一定的價值,這個價值並非電腦所能取代的,尤其現場的目擊與深入的分析電腦最無法取代,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保有記者這一塊領域。記者也要版演好自己的角色,帶給大家更多珍貴的消息。此外,若能像作者說的,獨立記者與大媒體平日各司其職,有時攜手合作,我相信能夠達到一個平衡且雙贏的機制,受益者即是廣大的閱聽人。另外第二篇文章提到靠網路部落格成功達成正名運動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因為網路的便利,只要能好好運用新媒體,有計畫、有步驟的招集大家,一定可以達成更大、更有效的力量。藉由媒體達到的社會運動,具有相當的便利性及效率,我相信這方面是可以好好運用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媒體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