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廖近言、張瑋芳;攝影/溫惟中

時間:2011/12/12(一)19:20~21:20
地點:清華大學合勤演藝聽
講者:徐仁修先生
紀錄者:廖近言、張瑋芳
出席貴賓:副學務長饒達仁先生、曾晴賢教授、李家維教授
開場:陳千惠老師講解生命故事館由來
2006學務處的清華實驗計畫-寫故事(徵文比賽)與系列講座,由智邦文教基金會提供獎金。
主持人: 介紹講者



【開始】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一個普通的星期一上班日,清大合勤演藝廳卻是好不熱鬧,絡繹不絕的人們魚貫地進入演講廳。今天晚上,徐仁修先生將帶領我們瞭解大自然、愛大自然、並且從大自然中找到生命的熱情。

 

【人生到底要做什麼】

「人生到底要做什麼?」這是徐仁修先生甫上台便提出的問題。「人生就像外星人來地球旅行,要來經歷新的環境、事、物。」旅行的目的在於旅途中的收穫-體驗新的事物與經驗,如此豐富的旅行才叫做精采人生。剛從新幾內亞回國的徐仁修先生,因為急性腸胃炎,第一次體會到與死亡擦肩而過的感覺,也才發現死亡其實離我們很近。然而,徐仁修先生大聲的說:「我不怕死亡。」因為他的人生已足夠精采且無憾了。



他將人生比做劇本:「所有的旅行是你可以設計、創造的,你是作家也是導演也是演員,這樣我們就可以對生命交待。」,把人生過的精采就是對自己最好的交代。有許多人害怕死亡,是因為他們從未想過要做什麼。

 

【一切從旅行說起-從認識自己的土地開始】

  台灣其實很年輕-與46億歲的地球相比之下,台灣還是尚未滿月的胎兒呢!年輕的台灣具備了一切孩子該有的特色:鬆散的土地常常在大雨過後就是一場土石流、台灣人最熟悉的地震、以及不斷成長的高山。台灣的高山平均每五到六十年就長高一公尺,然而高山林立的環境不僅為西部經濟重鎮擋掉不少風災,也給予台灣這塊寶島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

「隔離演化」-同族群的動物因山與山的間隔遙遠而無法交流-造就了台灣許多的特有種,例如山椒魚、台灣寬尾鳳蝶、以及冰河時期,從北方遷來的櫻花鉤吻鮭。 但是,僅有三百多萬年歷史的台灣,怎麼會有六百萬歲的花東海岸山脈呢?原來,花東海岸山脈原屬於菲律賓的一個小島,由於板塊漂移才會流浪到台灣這個地方來!徐仁修先生開玩笑道:「現在的外勞可不是第一批來到台灣的菲律賓人呢!」

 

【從開拓到經濟起飛】

台灣的發展史,很少人真正了解,尤其是說到東部的發展,知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台灣東部是清廷以三顆北洋艦隊的大砲,來揭開台灣走向世界舞台的序幕。徐仁修先生很感嘆,東部這麼美的一個地方竟然是以船堅砲力來開發!如今,人們一直在開發平地,一直種植作物,但是缺少了腦筋(遠見)。

 

在經濟起飛後,台灣人開始重視休閒時間,但卻發現台灣漂亮的地方不多了!那時的旅遊型態多為自強團、進香團,但是都沒有欣賞美的能力,因為沒有學習過如何去欣賞,沒有欣賞則沒有想像,沒有想像則沒有創造,最後唯一留下的只有大家稱呼的「荒地」,或是鹹魚翻身的國家風景區,例如:火燄山、月世界、泥火山(泥岩)……

 

【要如何欣賞?】

台灣目前處於火山沉睡期,所以有大家喜愛的溫泉。很幸運地,北回歸線下23。5度的台灣並沒有可怕的沙漠,不像徐先生曾去過塔克拉瑪干沙漠,在那裏要穿多一點,以保留低一點的體溫,而岩石熱到5分鐘就可以煎好蛋。台灣真的很幸運,還有水果可以吃,但我們都不知道重視、珍惜。

 

就像恆春東門外曾經註明的「出火」,那是因為下面有恆春斷層,斷層之中藏有煤氣,煤氣往上竄而剛好有火花而有了火。但是現在已經很少能看到「出火」了,大家只顧著吃的。大概是以前餓壞了,在中秋節時我們是用味覺在欣賞,例如烤肉,我們沒有能力欣賞大自然。1980後大家開始旅行,在「出火」上面煮東西,更把「出火」踩熄了,到了2002年,「出火」消失了,因為恆春鄉公所築起了大牆,變成現今的停車場。

 

【台灣之美】

1988的五月,徐先生來到一條切穿太平洋山脈的小溪旁,樹林聲沙沙作響像是抱怨他沒有繳交門票,在那裏它還學會與猴子相處─將自己的姿態放低,讓猴子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即可。那時,還曾遇到石頭從懸崖滾下,結果後來發現是一隻大野豬!後來帶其他人來體驗大自然實,也撿過不少動物,如:山羌。

 

台灣的島嶼也很美。徐先生說,一生至少要去過蘭嶼一次,不只看達悟族有名的的拼板舟,更要去看寶貴的是地下屋。政府蓋的國民住宅很熱,不適合當地環境,現在這些國宅都被用來飼養豬、羊。相形之下,地下屋相較之下更顯其珍貴與實用。龜山島也很美,島上還有一種翅膀長90公分的蝙蝠,台東以前曾經有,但這幾年已不再看到。而另一座著名的島嶼─澎湖,由岩漿快速冷卻產生的島噢,有著雄武的柱狀玄武岩,還有特殊品種的鷗鷺。台灣因為地勢高聳、水急,甚多瀑布,但是荖濃溪的美,十八羅漢山已不存在。

中海拔地區,台灣的高山氣候變化多端,所以爬山很迷人,溫帶地區四季分明,像西藏諺語:朝穿棉襖晚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台灣森林是最豐富的,在1800m就下雪;而1500m~2000m中海拔的林木為日本人所垂涎,以前因為樹木很多因此容易起霧,目前80%已被砍伐,徐先生說:「砍一棵大樹,比殺一個人的罪還重。」



台灣動植物二三事

台灣有許多珍貴的特有種,例如:水晶蘭很美,但也很少人知道。蕈類很重要,幫大自然分解廢物。

大自然沒有的東西,我們也創造不出來。一個小學學生曾因受紅蘑菇之美的啟發,而寫下第三名的短詩句─「三月的紅蘑菇,勝過四月的杜鵑花」。徐先生曾看過菌絲滿佈林地,像月光般發亮。徐先生更比喻,人生就該像也花一樣,努力綻放。然而,很多人的人生總是過地兢兢業業,一朵花都沒開過。

荒野的花卉也是台灣的眾多的特有種之一─台灣萍蓬草,它的雌蕊是紅色的,而全世界也只有它的中心是紅色的。大家應該有送過花,但是大自然會逆向思考,花不一定是比香,有時要比臭!像有超過1700種蒼蠅就喜歡散發屍臭的巨花魔芋,其塊根可以做蒟蒻,很多人也不知道。

新竹的蓮花寺附近有台灣長葉茅膏菜,當初僅剩39株,在荒野協會的保護之下,變為1000多顆,它的黏液其是是蜜露,用來吸引並黏住動物。

大頭竹結蟲是孤雌生子,有翅不會飛,有牙不咬人,這讓人不禁好奇牠到底是如何生存的?首先其居住環境在於有兼次的林投叢中。綠色的林投叢提供大頭竹節蟲最好的保護色環境。並且為了躲避敵人,大頭竹節蟲總是利用夜晚的時候爬到葉子端梢吃林頭果。最後防範天敵的手段,是從脖子附近噴出某種香味濃郁的費洛蒙(含強力膠),使敵人頭暈眼花。徐先生說道,有一次他就遭到大頭竹節蟲的攻擊,雖然只是手上的小範圍,費洛蒙的香味竟然能夠持久一整天依舊濃郁!曾有小朋友告訴他,以後應該要養一隻每天出門前噴一下。

 

在大自然中,不像人類以父系社會為主,多數都是母系社會掛帥。人面母蜘蛛遠比公蜘蛛還大,約莫相差有100倍。這是為了延續後代,母蜘蛛需要懷上千、上萬顆卵。有趣的是,交配時公蜘蛛與母蜘蛛並不會直接交尾。因為在這段期間母蜘蛛為了要補充體力需要大量進食。然而,蜘蛛的交配期恰好與其他動物昆蟲錯開,導致當時母蜘蛛難以捕捉獵物,只好隨意抓身邊的公蜘蛛來填飽肚子。因此,交配的過程中,往往有許多的公蜘蛛喪命,就連突破重重難關達成受精任務的公蜘蛛也難逃一命。這樣的情形很像螳螂,在交配時母的螳螂就會開始啃食公螳螂的頭部。或許聽起來很殘忍,但是在延續下一代的目的下,公蜘蛛與公螳螂也是心甘情願的。

 

此外,徐先生以蜥蜴為例子。在蜥蜴的世界中,公蜥蜴往往都是虛張聲勢的,看到敵人來時,便會做伏地挺神以示勇猛,若此招無效,就回抬起下巴威嚇。最後,當發現都沒用時,便使出最後一招-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反觀母蜥蜴,會不斷的齜牙咧嘴,甚至不願退縮,徐先生就曾經被她反咬過,他開玩笑道,那隻母蜥蜴讓他最沒面子!

台灣的蟾蜍只有兩種:盤古蟾蜍和黑框蟾蜍。兩者的外型差異很大,一下就可以看得出來了!曾經有小朋友問了徐先生問題,為什麼現今的大官都長得這麼像黑框蟾蜍?這個問題困擾了徐先生二十幾年依舊沒有解答。比起蟾蜍,台灣的青蛙種類就很多元了。首先,徐先生告訴我們要利用「聽」來找青蛙,因為每一種青蛙的叫聲都是獨特的。白韓樹蛙像是敲門聲、有的是鳥叫聲、狗叫聲。青蛙也像人類一樣會擇偶,牠們擇偶的方式也是以聲音來判斷。哪知公青蛙的聲音越低陳宏亮,表示身形巨大,越能夠吸引母青蛙。但是,有時候求偶也是要靠智取的。曾經有公青蛙的叫聲不夠低沉,於是便再一旁伺機而待,等到有母青蛙被其他公青蛙吸引出來時,就跳出來,直接開始交配。

尾聲

時間過得很快,演講也到了尾聲,最後徐先生對於現今人類和大自然的相處方式提出了一點看法。現在許多所謂的「荒野」都被開闢成工業區,公路或是傾倒廢土的地方,荒地的環境都被破壞了。而且現在隨著交通的發展,有許多外來種生物的進入,例如:小葉蔓澤蘭、福壽螺等,都破壞了原本台灣的生態平衡。徐先生希望,我們能夠保留荒野給下一代,並且培養自己關心社會、關心大自然的能力。學會貢獻一己之力,也活出燦爛的人生。 

 

【Q&A 

問:

近日合歡山上都在下大雨,請問哪裡可以看到美麗的紅楓?

答:

首先,大自然的能力是無法預料的。再來,這些地方是秘密的,但是只要你加入荒野保護協會我就可以立刻告訴你!畢竟多一個人的力量,荒野保護協會能夠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問:

請問徐仁修先生對於下一代年輕人的期許?

答:

我不會去講如何做環境保護。一個人去接近大自然、關心大自然不用犧牲自己,反而最終得到最大的回饋的是人類。最近,我在大自然裡學會了「悟道」,就像是佛教的叢林佛法、耶穌再荒野的四十天,我體悟到了真正的萬物一體。

 

問:

像我們這些大學生平常能夠做什麼來拯救大自然呢?

答:

學生是沒有能力也沒有影響力去號召所有人的動員。學生最大的能力就是是影響身邊的人,讓週遭的人與以一同關心大自然,從中得到好處。就像我前面所說的,接近大自然就是最大的收穫。我認為年輕人要做的事情是把自己準備好,將現在所面臨的一切當作是種磨練,等到將來有朝一日能夠發揮長才。

 

有人說為什麼我只去救一些花花草草、動物等,而不去拯救非洲飢餓的難民?其實這是一個深沉的人道主義,拯救瀕臨絕種的動植物、保存荒野是為了為將來的人民保留最後一塊的淨土。

問:

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您開始走進自然?

答:

約莫是從兒童開始吧!小時候住在鄉下,不喜歡上學的時候,就會逃學到附近的「荒地」。在那裡我看到許多的動物和植物。不過這有讓我有所疑惑,有這麼豐富的生態為什麼大家要叫這個地方為「荒地」呢?  

還有小時候看的迪士尼電影 「沙漠奇觀」給我也有很大的影響。看完這部片後,我便立志要拍電影,甚至還花了一大筆錢去買攝影機。然而,攝影機買是買了,卻沒錢買底片。於是,最後我決定以相機代替攝影機,來表達大自然的美。並且研究國家地理雜誌  逐漸有自己的想法。

問:

對於荒野保護的工作是否有什麼目標或理念?讓自己達成後能夠退休也無憾?

答:

沒有目標,目標是強烈的欲望。我不喜歡用舊的事物去標的未來,人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把人生過的精彩,不要去想未來。 生命是歷程,不是只看結果。

 

最後來張大合照!
生命故事館講座,完美落幕!


照片提供/關耀輝 先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媒體與社會 的頭像
    媒體與社會

    媒體、社會、寫作

    媒體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