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者:林幸惠 講師
時間:2010/03/26 (五)上午10點
地點:清華大學教育館313教室
主持:邱 駿
記錄:方郁絹、鐘珮瑜
攝影:高 旻、張嘉渝
「每天都是生命中的一張白紙,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都是一篇生動的樂章」。
擔任多年的慈濟志工, 林幸惠 老師娓娓道來她寫作的動力與經歷。她說到文字的力量可以影響很多人,當人遇到困境時,甚至於可以改變其生存方式。她舉了自己在美國和人用英文交談的趣事,溝通,簡單明瞭就好,不需要太複雜,而上人也曾說過「用心就是專業」。因此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寫作,人生不用活得太偉大,只要不浪費就好。
小時候的 林幸惠 老師,喜歡寫日記、做筆記,但由於母親認為 “只靠寫作會餓死”,他放棄自己熱愛的文學轉向藥學發展。自日本留學回台後,因為自己與好友成立的 ”美食團”,在某一次的因緣際會下,認識了慈濟的師姐,也發現自己面對痛失親人的家屬,竟然無法吐出任何一句安慰的話,更敬佩師姐的一句話:「為了小孩,如果再哭會把福報都哭走的」而撫慰了家屬哀悽。
第一次到花蓮的醫院, 林幸惠 老師探視一位想自殺的婦人,完全沒有經驗的她,不知所措,只能一直念佛號為她祈禱。但也因為這次經驗, 林幸惠 老師更堅定加入慈濟志工的行列,力行幫助他人。而在做志工過程中, 林幸惠 老師的媽媽住院,平常都沒空去美國探親的兄弟姐妹們,竟然都拋下手邊工作急忙趕去。另外在路上偶遇半身懸掛自己海報的小孩,那位小孩像用自己的身體證明生命的可貴。由上面兩個經歷,她因此體認到了所謂「行善行孝不能等」道理。
那麼到底要寫什麼東西呢?林幸惠老師說到「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都是取材的範圍。一個人「要活在當下」,不要依戀於過去、未來,對無常要有所警惕。在一次住家火災的經驗中,她說道有一位兒子為了救母親而不幸罹難,母親一直自責都是自己的錯,但那位兒子能夠背著母親,救母親出火場,是盡了大孝了,這事在積功德,並不用責怪自己。因此, 林幸惠 老師表示,寫作可以表達這種理想,這種「只要善念被提起,惡就會消失」的理想,甚至於「如果你會啟發其他人的善念,你將能夠保護自己」。
林幸惠老師從志工的經驗,學習關懷別人,發掘豐富的故事來源,體悟人生的無限可能。從詐騙集團的小故事中,體悟人要多做善事,要做的讓社會上的人快樂健康。在很多的志工經驗中,常常帶人去訪視其他人,一相比較起來會發現,自己其實很幸福。
那到底要如何下筆, 林幸惠 老師說「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愛,行中有善」。很多事情其實「看到的不準」,需要「解讀背後的事情」,要用眼睛聽、耳朵看,如果遇到「不能解決的事,那就用幽默的態度」來解決,用另一個態度看事情,說不定更能解決困境。而在火災的故事中, 林幸惠 老師更勉勵大家要帶動好的事情,並且保有回饋之心。要具備好奇、熱忱的寫作動力,發掘身邊周遭更多更多的故事。最後, 林幸惠 老師說到,生活中必須傳遞快樂,並且要讓創意飛揚,用創意思考,加強創意,寫作就可以「換一個距離,寫出生命的感受」,將看到的感受化為文字去感動別人,體悟人生的無限可能。
↑圖1 陳千惠老師為講座開場
↑圖2林幸惠女士與大家分享的故事相當精彩,加上生動的肢體語言,整場講座絕無冷場
【互動時間-問與答】
Q1:在高中的時候,同學因為車禍與死神掙扎以後,還是走了。生命裡常有這些無常,但是學校的教育卻很少教導我們要用什麼態度去看待生老病死,因為老師當過醫療志工,想請問老師對生命無常的想法是什麼?
Ans:要去接納這些無常,接納以後,祝福困境,祝福它自己的心才會放下。
Q2:面對困難的時候,要如何使心境轉換?
Ans:多多閱讀勵志書籍,一本書可以影響人,尤其是一本勵志的書,藉由書本的力量可以使心境轉換。
Q3:如果有一個曾經很接近的人,有一天你想要說服他,改變他的想法的時候,該怎麼做?
Ans:做環保工作!我們慈濟面對憂鬱症的案例,常常是帶他去做環保,因為做環保的時候需要集中精神,怎麼拆解瓶罐罐,在做後續處理一步一步都很專業,就不會想太多,但是有時候單靠自己的力量改變一個人是不夠的,需要比較專業的心裡醫生等。
Q4:本身有當國際志工,在去之前,想先蒐集一些資料,到當地才能寫一些心得報導等,因為是在國外,當地的情況無法掌握,那要怎麼先作準備功課?
Ans:保持熱誠和虔誠!才可以挖掘故事,像我之前分享的柬埔塞女孩,也是保持著好奇心與熱忱,在偶然間發現動人的故事。
Q5:這世上有好多我們想作或是應當做的事,但是要把這些事全都處理好是不容易的,讓人覺得矛盾的是,有些志工沒照顧好自己的家庭,那怎麼樣才能當志工呢?還有當志工遇到困難的時候該如何克服?
Ans:
1.的確是有這樣的案例,我認為不能斷章取義,有些人對家庭本來就沒什麼責任感,那就算她不當志工情況也是一樣的,但是當志工以後,有些人反而會更愛自己的家庭,會反思為什麼對無親無故的人我都可以這麼做了,那對家人呢?這需要時間,長久以後,人是可以透過當志工練習,改變自己的人生的。
2.保持無所求的心,這樣你的熱忱不會消失,自然可以面對困難
Q6:在當志工的過程當中,是以什麼心情幫助安撫痛苦的人?
Ans:念佛號!因為聽了佛號,心裡會感到寧靜,希望能讓生者心安,亡者靈安,另外我們還有心靈病房。
Q7:當志工時,常會帶一個人看另一個人的案例,這種作法影響很大嗎?
Ans:因為人都會有比較的心,有些是殊途同歸的,當然會有比較固執的人,可能回家又忘了那些感動,所以需要長期陪伴
Q8:當志工的的時候,對方不一定會相信你,認為你只是在同情他,那要如何讓對方感受你的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
Ans:用耐心學習,志工經驗多了,自然就會有智慧。
Q9:有時候志工對象會是小孩子,那小孩子很容易會受一句話而影響,我們扮演的角色該如何掌握?
Ans:這要看類型,有的小孩是父母在身邊被寵壞,有的是父母不在身邊,因案而異,我們對小孩子通常會是唱歌,或跳手語歌等,比較不是心靈交流那類的。
Q10:我們都知道要孝順父母,在學校時也會想念父母,但是還是會叛逆怎麼辦?
Ans:「行孝的孩子有福!」常常用這句話隨時警惕自己。
Q11:您如何看待自殺這件事,幫助自殺者?
Ans:幫自殺者祈禱,因為心想事成嘛,把自己當下能作的事作好就可以了。
Q12:想請問慈濟是以什麼角度看待「犯罪者」?
Ans:我想因案而異,有的人出獄以後還是再犯,這樣當然是不可以的,所以要看案例的狀況,不能一言概之的。
Q13:慈濟是如何發現案例的?
Ans:現在我們都有架設網站,網站上有電話,任何人發現身邊的案例都可以撥打這支電話。
Q14: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我認為幸福快樂愛都不是名詞,是動詞!!我們要把它當動詞,讓生活過得更快樂幸福。
Ans:(老師最後結尾)是的,我同意你的看法,「生命的價值在於付出多少」有付出才會有價值,所以我也不斷努力著,期望自己能夠帶給讀者收穫!!
↑圖3 林幸惠女士用心傾聽同學的問題
↑圖4 大家發言相當踴躍,同學們都拿出最大誠意敞開心胸跟大家分享他們背後的故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