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台灣獨立媒體的可能-我的媒體與寫作經驗談─
             主講者:朱淑娟 女士

時間:2010/04/30 (五)上午10點
地點:清華大學教育館313教室

主持:李宣鴻
記錄:李芳安、簡懋予
攝影:王瑞渝、蔡美芳
編排:王瑞渝

 

  朱淑娟女士是一位在媒體圈擁有相多經驗的媒體人,她以前是唸理工的學生,出社會後當了一陣子的程式設計師,後來也做過行銷,在36歲那年才進到聯合報當記者,從此就踏入了媒體圈。在聯合報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才出來當獨立媒體人。

 

     「公民記者有時代的使命」她說,傳統媒體在早期可以為了一件不公不義的事情和對方纏鬥;但到了現在,因為版面減少、記者人數縮減以及理想性降低,所以現在的主流媒體無法長期支撐一件公共議題,此外,朱女士也提到現在媒體的置入性行銷很嚴重,一般觀眾看不出來到底哪篇是新聞,哪篇是廣告,但這種情況在早期的報業是不會發生的。朱女士說現在入門的公民記者的門檻較低,因此任何人都可以當公民記者,發掘很多議題,而想當公民記者需要具有的特質就是:想要改變某件事情的熱誠!因為公民記者是沒有薪水的工作,算是一種新聞志工,因此需要靠自己的熱誠支撐,朱女士強調,當記者的臉皮一定要厚,不要羞於追問、求證事情,才能挖掘事情背後的真相。公民記者的優勢是不必受傳統媒體的立場觀點、紀錄方法等框架的束縛,也不必刻意地做一些僵化的平衡報導,因此公民記者可以真正地為公眾的議題發聲;但她也提到,公民記者在台灣比較弱勢的一點就是:沒有一個主流媒體記者的身分,所以有時會被拒絕採訪。

 

     對於獨立媒體人的看法,朱淑娟女士認為它不是公民記者、自由撰稿人,獨立媒體人要有自己專業的報導領域,並和志同道合的媒體合作。當獨立媒體人還需具備一些基本條件,首先就是要在某個領域擁有長時間的經驗累積,且有多年的採訪經驗。獨立媒體人需要消息管道,朱女士說以前在聯合報的時候,都會有人主動來「餵新聞」,通知消息給記者;而當了獨立媒體人後,這種主動送過上來消息就變得很少了,因此要靠自己的人脈關係,主動去尋找新聞。朱女士也特別分享自己建立「聯絡人資料庫」的方法,她說建立資料庫時,要懂得依照對方的專業來分門別類,收到別人名片的時候要仔細地察看上面的資料,若有遺漏的資訊要記得詢問對方;此外,在詢問專家時要了解對方的真正的專長,必須要和自己所要報導的新聞有所謀合,如此一來自己的新聞報導才會有信服力。獨立媒體人除了文字撰寫的能力以外,影音紀錄、拍攝影片照片...等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它們可以幫助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採訪的內容。

 

     如何做一個獨立媒體呢?朱女士認為是從一個部落格開始,並鎖定一個專業的領域。朱女士以自己為例,她的專業領域是環境議題,她說環境新聞的範圍很廣,住家旁邊在挖水溝、挖路、蓋電塔,或是中科四期、台塑仁武廠污染,這些都算是環境新聞,所以環境新聞其實可以是身邊的事情,也可以是公眾的事情;除了環境事件外,跟環境相關的法律、標準也可以是環境新聞。做獨立媒體也要懂得提昇自己的能見度,千萬別傻傻地只把自己的新聞貼在部落格上而已,要主動去宣傳,透過社群、信件轉寄等方法,告訴人家自己寫了些什麼;此外要讓自己報導適當地切合到現在人們關心的時事,才能持續吸引讀者。朱女士強調,獨立媒體現在之所以有生存的空間,主要是因為很多重要的事件、大家關心的議題,主流媒體都不報導了,像興建科學園區的必要性、土地徵收的公平性...等議題,而這些議題的報導只能在少數媒體,以及朱女士的環境報導部落格中看到。

 

     主流媒體和獨立媒體到底孰優孰劣呢?朱女士認為不一定,因在主流媒體和獨立媒體在議題選擇上的考量不同,主流媒體必須以容易刊登出來、與民眾的貼近性高的議題為主,但是獨立媒體可以根據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選擇自己認為值得探討的議題。在分工方面,在主流媒體中可以靠著分工以及群體智慧,決定新聞報導的發展,但在獨立媒體中,一切幾乎都只能自己來!不過朱女士覺得在獨立媒體中最棒的就是:不用擔心被解僱!也不用迎合長官或是做自己不認同的報導!所以儘管工作很重,但朱淑娟女士仍然做得很開心。

 

     獨立媒體在台灣仍有困境存在,例如朱女士有時得靠著公視特約記者的身份進行採訪,因為在很多場合還是需要主流媒體記者的身份,只不過NCC並沒有這樣的規定,所以這方面的困境是有待突破的,但不管怎樣,朱女士覺得當記者不要覺得不好意思,就算對方阻止你採訪,還是要鍥而不捨地嘗試看看。獨立媒體還有另一個憂慮,就是法律問題!在主流媒體的保護傘下,記者稍微寫錯報導還有靠山,但獨立媒體就沒有這種優勢,因此獨立媒體在寫作時就必須保守一點以保護自己,朱女士之前還被朋友開玩笑問說:當獨立媒體前要不要先將自己的財產過戶一下?

 

     關於薪水收入的部份,朱女士有擔任一些媒體的特約記者、上課、演講...等,但她自己也承認目前收入的確不如以前在聯合報時領的薪水,也比較不穩定,所以自己的支出花費就必須減少,但朱女士並沒有因此後悔,還說:「如果可以選擇,願意當一生一世的獨立媒體人!」。她認為靠著自己和他人的努力,可以為社會做一些改變!


                                 ↑圖1  由主持人李宣鴻同學為整個活動開場  

↑圖2、圖3 朱淑娟女士精彩的演講內容,加上幽默的表達方式,整場講座絕無冷場

【互動時間-問與答】
Q1. 什麼時候開始決定要做獨立媒體人?

A1. 真正開始做的時候是在去年離開報社後。在聯合報跑多了新聞以後,便慢慢開始受不了他們給予的框架,長期累積不舒服的感覺,但最後還是靠著天時地利,才有機會可以實現自己的想法。

 

 

Q2. 如何選擇議題,處理人際交流的問題?

 

A2. 要對自己的時間管控有主見,對於不同議題的選擇、記者會邀請,要懂得取捨,這些都會影響到自己人脈的累積,但如何取捨,得靠自己的經驗。

 

 

Q3. 如何建立人脈呢?因為跟別人打交道有時很麻煩,不知道朱老師有什麼方法嗎?

 

A3. 這是要靠一點一滴累積的,不要對自己接觸的人漫不經心,因為任何人在未來都可能成為一位有成就的人。所以要好好對待、認識每一位與自己接觸的人和手上接過的名片,長久累積下來人脈就會很廣,不過當記者最重要的就是要「誠懇待人」,不要用公器(也就是新聞)報私仇。

 

 

Q4. 作為獨立自主的媒體人,要如何判定時效性呢?若某議題已經被炒得很熱了,那還有要寫這條新聞的必要性嗎?

 

A4. 新聞有分時效性的新聞和分析性的新聞,若是寫時效性的新聞,獨立媒體的動作最好要比主流媒體快;至於那些已被寫出的新聞,獨立媒體可以寫分析性的報導,把議題討論得更深入一點。

 

 

Q5. 分析性的報導如何維持中立客觀?

 

A5. 我基本會要求自己能維持像主流媒體一樣的寫法;至於中立客觀的部份,可以要求自己稍微退讓一點,比較容易維持公正客觀,但所謂的中立客觀是要建立在記者的心裡。

 

 

Q6. 請問您有想過創立一個獨立媒體,獨樹一格而成為主流媒體的可能嗎?

 

A6. 當你不是主流媒體的時候,你想成立一個獨立媒體,其實那是困難重重。環保線因為廣跟深,所以它有獨立媒體生存的空間。但如果我今天是跑政治線的記者,除了去當一個名嘴以外,無其他路可走。至於你有提到是不是可以成立一個聯盟,我們的確有這樣想過,但我想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過你剛剛講那個是應該要去努力的。

 

Q7. 清大的中科熱血青年事件、砍樹事件以及蓋蓄水池等議題,在大學的BBS討論得很熱烈,不知道老師認為這些事情是否為新聞呢?

 

A7. 其實中科四期這件議題算是台灣在經濟和環保之間衝突的縮影,國家花了很多的經費、土地及龐大的優惠給科技廠,而且在強制徵收了當地居民的土地後,他們能得到的金錢其實不多,這就牽扯到公平正義的問題。此外,談到環保就要談到經濟問題,到底面對一塊土地要怎麼做才會對後代最好?全台灣的科學園區對環境的污染其實相當嚴重,例如:台灣的工廠放流水的標準相當低,遠低於灌溉渠道的標準,但是台灣的放流水道和灌溉渠道並沒有分離,所以工廠排出高污染的水就會變成灌溉用水,但科技廠寧可放任這種情形,也不願意多花點成本去降低排放水的污染,所以提到科學園區,就很容易衍生出環境不正義的問題。每個人都會看到不一樣的面向,但這種公共議題都是可以討論的。

 

 



                 ↑圖4 大家都非常踴躍的發問,朱淑娟女士也十分認真的一一為同學們解答


                                              ↑圖5 在講座的最後,由陳千惠老師做總結


                 

最後,奉上第二組講座的同學們與朱淑娟女士的大合照,大家辛苦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媒體與社會 的頭像
    媒體與社會

    媒體、社會、寫作

    媒體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