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演講人:王健壯 老師

日期:2013年11月25日

時間:07:00 p.m. - 09:00 p.m.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合勤演藝廳

記錄:杜佳旆、李宜軒

攝影:李采樺、馬健騰、蘇大舜

847884234_o  

 

講座內容

 

人生如果是一段旅程?那會是怎樣的旅程?就如同王老師在演講一開始撥放的歌,Beatles的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一樣,人生是漫長而且曲折的一段旅程。王老師說,人生的路程並非都是筆直的大道,在很多時候,我們是走在曲折的小路上,而人一生經驗的累積,也極有可能是在這些轉折處上積攢的。

 

 

 

王老師在新聞業界前後做了32年的新聞工作,寫過不少政治性的評論,然而過去他卻是一名文藝青年,喜歡閱讀、參加文學比賽,志願成為一名作家。他說,人生並非規劃出來的,就像他也曾做了好幾年的文學夢,卻從來也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記者一樣。直到現在,他仍會羨慕一些身兼記者的作家,資歷雖然比他淺,卻能夠寫出影響時代的作品。

 

 

 

王老師在1977年時進入新聞界,成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主編。1970年代是台灣民間社會最蓬勃發展的一個年代,有許多影響台灣的重大外交事件也在這時候發生,舉凡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美國斷交、保釣運動等等,這些國際外在的挫折,導致當時的台灣人開始內在反省,促成了內在的覺醒與蛻變。而在當時身為記者的王老師,也跟著一同參與歷史改變的進程。

 

 

 

這30幾年的記者生涯,王老師自嘲是一條不歸路。在這條不歸路上,也有一些客觀的情勢,讓他自己產生了很大的改變。其中,有兩次事件更扮演著讓王老師成長的重要關鍵。

 

 

 

在1978年,王老師改派去霧峰,成為了採訪台灣省議會的新聞記者,卻也在採訪上遭遇了極大的挫折。對於地方、省議會及其組成皆不熟悉的情況下,失去了採訪的方向與目標,也不知道該如何去觀察省議員們的發言。在自我要求下,鑽研了台灣議會史、相關的書籍文獻,下了一番苦功,最後克服了這個困境。

 

 

 

王老師分享這個故事,也藉機告訴台下學子,無論是從事怎樣的事物,如果不用心、不去研究的話,即使是累積了30年的經驗,仍然會與當初入行一樣,毫無改變。

 

 

 

第二次的洗禮則是發生在1986年,當時王老師前往菲律賓採訪總統競選的新聞。飯店附近的一個小公園,舉辦了候選人的演講,近百萬人的民眾將整個馬尼拉地區占得滿滿的,甚至到了完全看不到人群邊界程度。王老師說,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原來民主政治可以讓人狂熱,那排山倒海的聲勢,讓人動容。

 

 

 

他也從未想過,一個民主國家選舉舞弊可以肆無忌憚到那種程度;他也從未想過,一個民主國家選舉可以將死亡視為常態,每一次的選舉必定有人死亡。當年的總統大選以軍事政變結束,內戰一觸即發。菲律賓曾是亞洲最富裕的國家,然而貧富差距懸殊到極嚴重的程度,甚至到如今仍舊是如此。

 

 

 

最後結語時,王老師期許大家:

 

 

 

青春沒有不狂的,否則枉費了青春。走在校園內平坦的大道,然而離開校園後,最多的是崎嶇的轉折之路,那才是累積生命故事最重要的元素。然而不管走到哪裡,一定要保持熱情與初衷,當初為什麼選擇這工作、擔任這腳色?這些價值不能夠改變。熱情與初衷,是人一生旅途中,陪伴你的、最重要的,黑夜中指引你的兩顆星星。

847883670_o  

 

 

問與答

 

Q:對記者這行業有很多憧憬,怎樣的人適合當記者呢?需要具備怎樣的素養?

 

 A:任何年滿20歲的人都可以擔任記者,作為一個新聞記者,passion是最重要,想要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情」的熱情,try to do something different, just a little bit。一點點的熱情,甚至會成為你一生中與其他記者最大不同的基礎。

 

 讀書,是記者第二件重要的事情,否則不管資歷再深,20年前進報館與20年後出報館,你仍然沒有改變。讀書,不是要你讀死書,而是要你接觸你不了解的事情;不是書呆子式的讀書,而是快樂的讀書,是眼睛比腦袋更加飢渴的閱讀。

 

 Q:為什麼每個政治人物心中都有一個小凱撒?可否舉例?

 

 A:願意從事政治的人,跟一般人不太一樣。而且,多數的人一旦有了權力,就會想要擁有更多的權力。爭取權力本來就是正常,但是小凱撒變成大凱撒的過程中,如果被迷惑住了,就變成人民悲哀的開始,也就是凱撒悲劇的開端。

 

 Q:現在台灣紀錄片做的很好,頻頻獲獎。明明台灣的紀錄片做得很好,為什麼新聞無法做到?

 

 A:台灣的紀錄片這幾年興起,但為什麼紀錄片可以做到這樣的成績,主流媒體卻沒辦法?主流媒體過去也扮演過公平新聞的角色,但這幾年主流媒體對於公共關注(public concern)的熱情越來越下降,反而更注重商業性。所幸,部分主流媒體意識到這樣的問題,離開了他們曾經工作的主流媒體,轉而採訪他們主流媒體不願意去採訪的議題。

847880028_o  

 

 

Q:老師剛剛有提到,除了台灣,其他國家也都有遇見新聞業緊縮的狀況。作為學生,或者是接受媒體的人,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媒體業將新聞放在不重要的事情,而非我們真正想要得知的國內外的重大消息?而媒體多角化,導致人們可以透過更多管道獲得訊息,使得媒體漸漸喪失他發言的權力,主流媒體未來應該要去爭取發言權嗎?或是有另外的角色?

 

 A:網路社群越來越多,尋找資訊的人擁有的管道也越多。世代差異,對媒體生態的需求也不一樣。這些都是外在因素,然而內在因素呢?沒有一個媒體、一個媒體的負責人,願意堅持媒體的專業性。好的新聞是好的商業,但是台灣並非這樣,公共性新聞一多、論述性新聞多,你的新聞就沒有人看。然而全世界都是這樣,無一例外地碰到經營困境,外在因素當然是最重要的因素。

 

 

 

 舉例:紐約時報,也遇到相同的經營困難,然而還是堅持專業性,即使經營辛苦,甚至開始改革。這就是內在因素清楚了解自己想走的路線,並加以實行、努力的結果。如果要想操作八卦新聞,其實對媒體而言是輕而易舉,但是紐約時報清楚的知道那不是該走的路線。要做對的事,然而台灣卻沒有這樣的媒體。我們這一輩的記者,做的新聞都是News you need to know,現在的媒體都是News you want(like) to know。外在固然影響很深,然而內在更為重要。

 

847881242_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媒體與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